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敬虔守護生態:並讀《受造物頌》與《願祢受讚頌》/ 柯志明教授

敬虔守護生態
並讀《受造物頌》與《願祢受讚頌》

Piety Protects the Earth
Read Laudato Si through Canticles of the Creatures

Immanuel Chih-Ming K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Ecological Humanities, Providence University
3 Oct. 2015. “A Symposium on Pope Francis’ Encyclical Letter Laudato Si,” Providence University


Abstract
    Pope Francis officially published Laudato Si on 18 June 2015. It calls all people of the world to care for the Earth, “our common home,” through introspection, discussions, and taking actions. In this encyclical letter Pope Francis expects to achieve three goals: First, it assists us to recognize the grave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solutions; second, it intends to go the root of the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nd it analyzes the deepest cause; third, it provides an enlightening and guiding principles for huma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and experience of spirituality.
     Pope Francis takes its title “Laudato Si” from the reiterated eight times praising words “Laudato si, mi signore” in Laudes Creaturarum (or Cantico di frate Sole) by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It is obviously evident that Pope Francis intends to continue the ecological spirit of Saint Francis who praises the Creator for the creation. Therefore, it could be said that Laudato Si is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profound meaning that Canticles of Creatures implies. Accordingly, I think only through the real understanding of Canticle of Creatures and the Christian faith that it is rooted can one read and understand Laudato Si correctly and adequately, and thus can one grasp the insights and profound meanings of eco-Nature, which can be disclosed only by Christianity.
    It is just like what Laudato Si points out: creation comes about as the result of the God’s free decision and thus all things embody the God’s sublime, profundity, holiness, good will, above all the nature of His love. It is exactly as Pope says, “Creation is of the order of love. God’s love is the fundamental moving force in all created things”; moreover, in terms of the most profound meaning, Pope points out that the whole creation embodies the profound Trinity of God, and even each creature bears in itself “a specially Trinitarian structure.”
    Consequently, this is the universe that can be understood only by person who has “Imago Dei.” What Pope cares about in this encyclical letter is the created world like this, and that is also the created world that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calls other creatures “bothers and sisters,” but not the no transcendental sense “Nature” called by modern atheists, materialists, and naturalists. Accordingly, humans are the created beings who posses a unique nature and a peculiar ecological status, so that they are responsible for car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 Therefore, Pope clearly indicates, “The human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e together; we cannot adequately comba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unless we attend to causes related to human and social degradation.” Thus, it is as Pope John Paul II states, “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a moral crisis,” so that what modern people need is an “ecological conversion” that is a religious conversion related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far as that is concerned, humans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s of man-made ecological crisis unless they have a right faith. This is why the last chapter of encyclical letter mentions ecological education and spiritual conversion. Obviously, Pope expects that people could cultivate “pietas” toward God, just like the life of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manifested; people cannot care for all creatures as Saint Francis does unless they have the same piety. Therefore, I think although Pope does not explicitly indicate, his encyclical letter tells us this implicitly: Only Christianity can clearly and completely penetrates and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degradation of humans and the world. In consequence, only Christianity can penetrate into the root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reveal the solutions; besides, only the person who is like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who completely believe in and submits to our Lord Jesus Christ and who is humble and pious, can regardless and selflessly protect “our common home” —the Earth.


全文:

敬虔守護生態
並讀《受造物頌》與《願祢受讚頌》


柯志明 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哲學副教授
20151003講於靜宜大學「教宗方濟各《願祢受讚頌》通諭之介紹及討論座談會」


當他想到萬物的根源,他就更多充滿豐沛的敬虔,以兄弟姊妹之名呼叫受造物,無論多麼微小,因為他知道它們與他有相同的本源。
St. Bonaventure《聖方濟傳》)


        1.今年教宗方濟(Pope Francis524日完成了他的第二封通諭《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並於618日公開發表。全信分六章,共246段,末以兩個禱告結束。通諭的副標題是「論關心我們共同的家」(On Care for Our Common Home),公開呼籲世人透過反省、對話、行動共同關愛地球這個「我們共同的家」,也就是我們的「姊妹」與「美麗的母親」(1[1],因為如今她因我們自視為主人而對她不負責的恣意妄為與傷害而哭號,教宗說:「我們心中的暴力、因罪而來的傷害,都反應在泥土、水、空氣與一切形式的生命上」,因而「她勞苦呻吟」;「我們忘了我們的身體是由她的成分構成並從她的空氣與水得到生命」(2)。
        通諭的第一章陳述當前全球生態環境現況(17-61)。第二章表明基督信仰的生態立場,即關乎創造與救贖的福音(62-100)。第三章剖析當前生態危機的人類根源(101-136)。第四章提出能整全地考慮人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方式與未來世代各個面向的「整全生態學」(integral ecology, 137-162)。第五章試著提出有關政策決定、各種對話(國家與地方政治對話、不同文化對話、宗教與科學對話)的行動與指引原則(163-201)。最後,第六章倡導生態教育與生態靈性,呼求世人改變基本的生命信念與生活方式,提議人們進行生態轉化、展現公民與政治之愛,並陳明包括崇拜禮儀在內的生態神學要義(202-246)。
        教宗期待藉此通諭達到三個目的:第一,幫助我們認知到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挑戰之艱鉅與迫切;第二,意圖深入當前生態處境之根,剖析其最深層的原因;第三,從基督信仰的靈性傳統與經驗之寶庫中,提供可以作為人類發展的富啟發性引導原則(15)。
        這當然是一個基督信仰文獻,而不是一篇有關地球生態的一般學術論文或報告。它對這個世界與人類有著明確的信仰立場與觀點,基本上完全不同於現代世俗主流文化的世界觀與人觀,甚至與之對立。因此,本質上它必定對立於現代主流文化,以致於不必然為所有現代人所接受。然而,這正是其獨特價值所在,因為基督信仰提供了現代科學與世俗文化所無法提供的關乎此世界與人類的根本信念與洞見,以致於能看到現代文化盲目無知的當前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其解決之道。

        2. 《願祢受讚頌》通諭的標題就是取自聖方濟(Saint Francis of Asisi)的《受造物頌》(Laudes Creaturarum,或稱《太陽兄弟歌》[Cantico di frate Sole])中通篇重覆八次的讚美詞「我主,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 mi signore. 1),可見這個通諭延續著聖方濟因大地而讚美創造者上主的生態信仰傳統,也就是基督信仰的創造教義傳統。教宗方濟確實明言這封通諭與聖方濟的生態之愛及其植基於聖經的信仰(10-12)不可分,因而《願祢受讚頌》也可說是《受造物頌》所蘊涵之深意的現代表述與演繹。
        確實,從基督信仰的觀點看,讚美上主是能關愛受造物的核心態度;不承認這世界為上主所造,必不會因這世界而讚美與感謝上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這世界已然彰顯的意義,以致於不可能真正地關愛這世界。
        據此,我認為,唯有真切理解聖方濟的《受造物頌》及其背後根植於聖經的基督信仰才可能恰當地閱讀與理解教宗方濟的《願祢受讚頌》通諭,然後才能掌握唯獨基督信仰才能啟示的關乎生態自然的洞見與深意。為此,我將以聖方濟的《受造物頌》來解讀教宗方濟的《願祢受讚頌》,包含前者未被後者充分展示的信仰深意。

        3聖方濟在他的《受造物頌》中如此頌讚上主,他說:

          至高、全能、良善的主,
          頌讚、榮耀、聲譽與一切福份都屬祢。
          至高者,他們唯獨屬祢,
          會死之人的嘴唇不配呼叫祢的名。

          我主,願祢因著祢所有的創造物而被頌讚,
          尤其我們的太陽兄弟先生,
          他帶來白天,祢藉著他賜予光。
          他因偉大光華而美麗奪目;
          哦,至高者,他承戴著你的樣式。

          我主,願祢因月亮與星星姊妹而被稱頌;
          祢在天上造她們為明亮、珍貴與美麗。

          我主,願祢因風與氣,
          雲與風暴以及所有天氣而被頌讚,
          藉著他們,祢賜予祢的創造物維繫生命的物資。

          我主,願祢因水姊妹而被頌讚,
          她非常有用、謙卑、珍貴與純潔。

          我主,願祢因火弟兄被頌讚,
          夜因他而光明:
          他美麗、喜樂、樂觀而強壯。

          我主,願祢因我們的姊妹,大地母親,而被頌讚,
          她餵養並治理我們
          且出產各類果子、鮮花與香草。

          我主,願你因那些為了祢的愛而赦免人的人
          以及忍受病痛與困厄的人而被頌讚:
          在和平中忍耐的人有福了,
          因為他們將被祢,至高者,賜予冠冕。

          我主,願祢因我們的肉體死亡姊妹而被頌讚,
          沒有一個活人能從她逃脫;
          那些死於死罪的人有禍了;
          而那些遵行祢聖潔旨意的人有福了,
          因為第二次的死不能傷害他們。

          頌讚並稱謝我主,感謝祂,
          並以極大的謙卑服事祂。

很清楚,這首頌歌對上主懷著無比真誠的信仰與敬畏之情,以致於說「會死之人的嘴唇不配呼叫祢的名」。它的意義如此特別與深刻,以致於絕大多數的人難解其意,包括許多基督徒,甚至那些想要宣揚方濟之生態精神的基督徒也一樣。
        這首頌歌有幾個特色。第一,它雖名為《受造物頌》或《太陽頌》,但其實是上主頌,是對「至高、全能,良善」的上主的頌讚與感謝,而受造物是頌讚與感謝的媒介與理由。第二,他藉以頌讚上主的受造物幾乎都是那些常被人忽略的物質受造物,而不是更令我們心動有趣且更有感情的生物。第三,他藉以頌讚上主的受造物是從上到下、由遠而近、從日月星辰到大地。第四,他因世上那些以上主之愛而赦免人以及和平地忍受困苦與病痛的人而頌讚上主。第五,非常特別地,他因人的肉體死亡而頌讚上主,並宣告那些死於死罪的人有禍,但那些遵行上主旨意的人則有福了,因他們將超越死亡而進入與上主同在的永生。
        很清楚,聖方濟的《受造物頌》不只是因受造的自然物而頌讚上主,也因有上主之愛的人以及受苦的人而頌讚上主,不但如此,他更因有上主的審判與永恆的生命而頌讚現世的肉體死亡。其實,人是《受造物頌》中的核心受造者,因為人能因受造物而頌讚天主,能展現上主的愛,能如聖子耶穌基督忍受苦難與死亡,也能因遵行上主旨意而享有永恆的生命。因此,《受造物頌》不是自然主義的作品,不是現代生態主義者所謂「反人類主義」(anti-humanism)的作品,不是反超自然的作品,而是以上主肯定這個受造界並肯定人能超越死亡而享有永生的基督信仰作品。如果這首頌歌有生態學意義,則那絕不是純生態自然的意義,而是充滿敬虔的基督信仰之生態人文(ecological humanity)的意義。
        從今天這個充滿對大地生態之毀壞與傷害的時代看,聖方濟將以天主之愛赦免人的人、忍受困苦與病痛的人、在和平中忍耐的人列入他的受造物頌中,其意義格外深刻,因為今之大地正如以上主之愛不斷赦免傷害她的人類「母親」,也如一直默默地忍受因人而有病痛與困厄的人,也像在和平中忍耐因環境不義而受難的人。此外,有許多因關愛並守護大地而捨己受苦的人,還有更多因環境不正義而無辜受苦受難、貧窮的人,這些人包含在《受造物頌》所要讚揚與感謝的人之中。

        4.許多現代生態主義者喜歡讚揚聖方濟的生態精神,也喜歡引聖方濟的《受造物頌》說他稱其他自然物為兄弟姊妹展現著高度的生態意識,因為他視大自然有著現代生態學所強調的生態系統之彼此連結(interconnected)、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整體主義的(holistic)關係。但這其實都是現代生態主義者對聖方濟受造物頌的過度詮釋,將自己的生態學觀念讀入此頌歌中。聖方濟的這首頌歌當然不排斥也可以引生當代生態學的這些觀念,但那是衍生出來的、第二義的意涵,而非原初的意義。
        聖方濟親切地稱受造物為兄弟姊妹,是因為它們都同為上主所造,也就是都同源於一個天父,因而都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弟兄姊妹」的關係當然由同為父親之「兒女」的關係所決定,非同為兒女就不可能是兄弟姊妹。現代生態主義者只有關乎地球平面、表面、現象的生態知識而無超越的信仰,因而根本不可能了解聖方濟的《受造物頌》所要表達天地萬有同源於上主因而成為同一個家庭成員的「家學」深意[2]。就聖方濟的基督信仰而言,沒有對創造者的超越信仰及擁有祂的啟示,則人不可能真正認識與理解自然的內在關係。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受造物頌》中,聖方濟頌讚死亡,許多當代生態主義者喜愛據此宣稱聖方濟正如生態學家一樣肯定死亡是生態自然的常態現象,因而深具生態價值。這其實是對《受造物頌》的極大誤解。聖方濟不是在頌讚生態自然中的生物死亡,而是人的「肉體死亡」(bodily death)。「肉體死亡」暗示人有非肉體死亡所能毀滅的非肉體生命,也提示有「靈性死亡」(spiritual death)這個真正的死亡。肉體死亡結束了所有活人的生命,這使得每個人都因死亡之大限而必須謙卑依靠上主而活;不但如此,死亡結束了惡人的生命使之無法再為惡,也結束了善人痛苦的一生使之不再受苦。但最重要的是,聖方濟宣告:「死於死罪的人有禍了」,因為他們必遭上主的審判而進入永死;而「而那些遵行祢聖潔旨意的人有福了,因為第二次的死不能傷害他們」,因他們將進入永生,與上主同在、同享永恆的榮耀。很清楚,聖方濟所頌讚的肉體死亡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上主對人的審判,深具道德與宗教信仰意義。
        確實,人的死亡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上帝的審判,但同時也是上帝的恩典。這或許聖方濟會視之為「姊妹」之故。從生態的角度看,因人肉體的死亡,惡人就無法再為惡,善良人與美麗的生態自然也就無法再為惡人所害。我認為,這個因肉體死亡而有的頌讚表達著現在世俗生態主義者所無法觸及的生態學深度意義,它清楚告訴我們:上主不但是天地萬有的創造者,也是人類的最後審判者,這表示祂隨時照顧著受造界並鑑察人的所做所為,包括對生態自然的作為。在我看來,這是對現代世俗生態學與生態主義文化最根本的警告與批判:人不能為所欲為,人必為所行的向上主負責而付出代價,包括對受造物的無故傷害。

        5.我們也必須特別注意,《受造物頌》裡沒有「自然」(nature)這個詞,因為在聖方濟這位忠誠敬虔的耶穌基督追隨者看來,沒有什麼自然物是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本身也無所謂自發的生產力(spontaneous productivity),整個「大自然」全都是上主在其愛與自由中按其奧妙難測的智慧與旨意所造與護持的受造界(creation)。他雖稱能生產一切餵我們生命食物的大地為「母親」,但這「母親」不是獨立自存而自發生產的,她的生產力與成果全都有賴於天主的創造與護持。就此而言,一切天地萬物都不是無目的、無意義而隨機出現的,正如教宗的通諭所言(77),相反地,天地萬物都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它們都是天主按其深奧難測之智慧所造並要體現祂偉大奧妙的旨意,以致於一切受造物不但彼此有橫向的(horizontal)關係更有共同連結於上主的縱向(vertical)關係。很清楚,在相信聖經的聖方濟看來,這個世界不是無端出現的,地球上的多樣生物也不是現代達爾文主義者所謂隨機演化而來的。整個宇宙都有其神聖根源,都源自上主的創造;物體如此,生物如此,人更是如此;因而整個宇宙充滿客觀的秩序、價值、意義與目的,絕非以人為中心,也不可能以什麼受造物為中心。
        我十分同意教宗通諭所言:「『創造』這個詞有比『自然』更寛廣的意義,因為它關連於上帝的愛之計劃,在其中每個受造物都有其自身的價值與意義」(76)。但更徹底地說,創造的意義不只是比自然「更寛廣」而已,而是完全不同。創造意味著天地萬有非自有、自持、自我生發的,而是被超自然之上的上主所創造的;而創造意味著這不是一個封閉的物理系統,而是一個出於上主、有賴於上主、向著上主開放並最終歸於上主的被造界。
        首先,正如通諭指出的,創造出於上主的自由決定(77),因而天地萬有體現上主至為崇高、奧妙、聖潔、美善的旨意,尤其祂的愛的本性;對,教宗方濟正確地指出:「創造關乎愛的秩序。上主的愛是運行在一切受造物中的基本力量」(77)。在最深刻的意義上,正如此通諭中最後提到的,整個受造界都體現著上帝奧妙的三一性(Trinity),甚至每個受造物都烙印著「特殊的三一結構」(a specifically Trinitarian structure, 238, 239, 240),而聖三一的核心本性就是愛,正如聖經所言「上主是愛」(約一4:8,16)。這就是說,天地萬有充滿反映三一上主的位格性(personality),既多元又統一,既有我又虛己,既有序又自由,既持存又創新,既施予又領受,既理性又感性。更明白地說,這是一個本具位格性的(personal)宇宙,因而也唯有像人這樣的位格(person)才能理解其最深刻與內在的意義。因此,天地萬有雖非神,但卻是神聖的,清楚彰顯著創造者上主的永能與神性(羅1:20)。更重要地,聖子道成肉身成為活在世間的一個人正是上主對這個受造世界的最高肯定,正如聖經所言(約3:16)。聖方濟所關愛、珍惜與讚美的就是這樣的受造世界,而不是毫無超越意義的「大自然」;若非如此,他絕不會以「弟兄姊妹」稱之;而既稱之為「弟兄姊妹」,即意味著人與其他受造物有相同的存在根源且同時一起隸屬於這個根源,也因而分享著有相似的神聖特質(如果人因具有上帝的形像而有神聖價值,那麼作為人之「弟兄姊妹」的受造物因而也就分享著相似的神聖價值)。
        第二,創造是上主的超越活動,它不是時間中的事件,因為時間也是被造的。因此,當聖經宣稱上主創造整個天地萬有時(創1:1-2:3),也就是在宣稱天地萬有全都直接出自上主,也全都直接領受上主的護持(providence)。就此而言,雖然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彼此相關而處於一個整體的時空系統之因果網絡中,但一切存在物卻共時地或永恆地靠賴上主而存在,或者,因上主之旨意、命令、真理、智慧而存在。科學只能研究時空中的自然現象,解釋它們橫向的共在或因果關係,但無法理解它們縱向的超越關係;換言之,科學只能認知自然物的現象意義,但無法理解它們物自身(things-in-themselves)的本體意義,即某物之作為某物的意義。據此,創造賦予了一切存在物以自身的、內在的、固有的意義,這些意義不但不隨人的意志而轉移而且也無法為人所完全掌握。
        第三,創造意味著世界是有條件的而非自存的,它有賴於創造者而存在;因而世界的根源在世界之外,世界的意義也在世界之外(正如Wittgenstein所言)。換言之,我們可以認識世界的現象或內部結構,但無法從世界內部理解世界的意義;唯有超越世界,才能理解世界。因此,世界對我們總是有其隱藏的面向,因而總是奧秘的。因此,創造教義根本地限制了人的認識能力及其可能界限,人沒有認識一切的無限心靈,也沒有決定其認識對象之特質與意義的能力。根據創造教義,唯有創造者向人啟示,人才可能知道世界的由來、價值與意義;一樣,根據創造教義,一切受造物與整個受造界的價值都先於人的評價而為上主根源地肯定為「好」與「甚好」(創1:4,10,12,18,21,25,31),即未有人時受造物已經有價值地存在著。
        第四,創造意味著人非存有的最高主權者,任何自然存有者也都不是。上主才是天地萬有的最高主宰與主權者,一切存在都必須聽命於上主,也都隨祂安排與決定。否定人是自然的主人、統治者及其可為所欲為因而使人能安份、正確地生活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宣告上主是自然的最高主權者,正如教宗此通諭清楚指出的(75)。我們要強調,任何不相信並肯定創造者上主的世界觀,無論它如何高喊反人類中心主義、如何貶抑人又如何肯定生態自然的價值與重要性,最後不但都無法阻止人對生態自然的恣意妄為,也沒有阻止的必然根據與理由。另一方面,創造意味著被造物不是創造者因而不是神,人不應神化自然而崇拜自然物;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崇拜或以自然為中心的自然主義、生物中心主義或生態中心主義都為基督信仰的創造教義所否定,誠如此通諭所言「猶太-基督信仰的思想拆解自然之神話」(78)。總之,上帝的創造主權同時否定神化或物化自然,當然也否定神化或物化人。
        最後,創造意味著人必須敬畏創造者,相信並順服祂,接受自己被造的本性與地位,而不應僭越其被造者的位份。簡言之,人必須敬重上主的創造規定(creation ordinance),例如男女性別、婚姻、家庭倫常等。僭越創造規定必定毀壞生態自然,兩者不可分。很不幸,今天這個破壞生態自然的世代正同時也是大大踰越上主創造規定的世代,總之,就是一個想要自我規定一切的自大狂妄的世代。根據聖經,上主以自己的形像造人且賦予人管理大地的職責(創1:25-28; 詩8:6-8, 115:16),因而必須活出上主榮耀的本性並以此治理大地;這也就是說,人必活得像上主,以上主的性情與心意對待大地及其上的受造物。由於上主肯定一切受造物的價值,更一起肯定整個被造之天地萬有的價值,因而人就必須像上主那樣肯定與對待大地及其上的受造物。正因此,教宗在通論中明確表明:「很清楚,聖經不留餘地給不關心其他受造物的暴虐人類中心主義(tyrannical anthropocentricism)」(68)。根據聖經,人不是大地的主人與統治者,因而可為所欲為,而是背負上主委託的管家(steward)與牧者(pastor),必須忠於上主的託咐並向祂負責。

        6.確實,人不是生態自然之中心,而是其中的一分子,但人卻也不只是自然物,不只是一種生物物種;不,人具有獨特的本性,與其他自然物有本質差異,以致於享有獨特的生態地位。若非如此,責求人負生態責任、尊重自然、遵守環境倫理、關愛自然就不可能也無意義,正如教宗所言:「無法期待人類會對世界感到有責任,除非他們獨特的知識、意志、自由與負責的能力被同時承認與重視」(118),又「當人被視為只是其他存有中的一種存有,被視為只是機率或物理決定論的結果,那麼『我們所有的責任意義也就消退了』」(118)。因此,雖然人會做種種惡而傷害生態自然、破壞環境,但人會且能反省並批判自身的環境行為、生態地位且要求應踐行生態倫理,也正清楚表明人與其他生物有著本質差異,具有獨特的道德本性與地位。換言之,要求人守護生態而踐行環境倫理正預設著人有其獨特的本性與生態地位,而且這個本性與地位是包括生物學與生態學在內的任何自然科學都無法窮盡解釋與理解的。
        然而,恪守達爾文主義的當代主流生物學與生態學卻堅稱人「不過是」(nothing but)一種生物物種,與其他動物只有程度之別而無本質差異,人因而無所謂獨特的尊嚴與權利。這種人觀完全無法為環境倫理提供必然的基礎,反而更讓人為所欲為而已。理由很簡單:既然人「不過是」一種動物,既然人也無法脫離達爾文主義所謂「自然選擇」的生物法則,既然人毫無超越自然法則與限制的超自然性,那麼人就毫無踐行敬重自然、愛惜其他非人類生命的必然理由;如果人會也應關愛自然,那唯一合理的理由就只剩下利己而已。
        其實,聖方濟的《受造物頌》清楚表明人在受造物中的獨特地位,肯定那些以主上之愛赦免人的人、忍受困厄與病痛的人、在和平中忍耐的人,並宣告聖經對遵行上主旨意的人能有永生(「第二次的死不能傷害他們」)的應許。正是針對人,聖方濟才肯定肉體死亡的價值,因為肉體死亡結束惡人之惡而開啟遵行上主旨意者通往永生之門。聖方濟不可能認同現在世俗文化與學術界主流的世界觀,他不可能相信一個無神論、唯物論、達爾文主義的世界,簡言之,他不可能相信一個不是由天主所創造的世界。因此,任何肯定聖方濟之生態精神的人都必須跟他一樣肯定人在受造物中的獨特地位。
        因此,本質上,基督信仰與唯物論或達爾文主義不可能並存,基督徒不可能接受它們的人觀。對基督信仰而言,人的認識力、理解力、自由、美感、神聖感或永恆渴求等等這些獨特的特質都不是生物學(尤其達爾文主義生物學)所能理解的,因為人是內具上帝形像(Imago Dei)的位格以致於本性上有其超越或超自然向度。就此而言,人不可能完全理解人;人對人永遠是個奧秘。確實,人就是那個會說宇宙是個奧秘的那個奧秘者,據此,人可謂這個自然宇宙奧秘的核心,因而若能理解人,也就能理解宇宙;反之,無法理解人,也就無法理解宇宙。在這個意義上,只有當清楚自覺自己的獨特與奧秘性,他才可能因而意識到作為生命之家的地球這顆星球的獨特與奧秘性,因而也才可能敬重、珍惜、守護大地的生態環境。這就是為什麼教宗方濟說;「不可能有無適切人類學的生態學」(118)之故。

        7.通諭清楚表明,人與自然不可分:「人類環境與自然環境一起惡化;除非我們處理人類社會惡化的原因,否則我們無法恰當地對付環境惡化」(48);又說「如果我們對我們的人類同伴缺乏溫柔、仁慈與關懷,那麼與其他自然物的深度共融的意義也不可能成真」(91);因此,「今天,環境問題的分析不可能與人、家庭、工作關係及城市脈絡分開來,也不可能與個人如何自我關連——這導致他們如何關連於其他人與環境——分開來」(141)。換言之,人對待生態自然的方式與人對待自己及人的方式分不開,因而根源上人傷害生態自然正源自於對人的傷害,對環境的不正義出自對人的不正義,因此,人若不能先愛人、關心人、幫助人,則人就不可能真正關心與守護生態自然。這也正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為什麼說「生態危機就是一種道德危機」(The ecological crisis is a moral crisis. 1990)之故。由此看來,生態危機讓人看到自己的危機,因為生態危機正是人自身危機的延伸表現。因此,解決生態危機正是在解決人自身的危機,以致於除非人能解決自身的危機,否則不可能真正解決生態危機。
        人的危機與不義當然表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科技上,因而要解決生態危機也就要先解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或科技問題,教宗在《願祢受讚頌》第三章到第五章中對此有其詳細的剖析與論述。但是,究極而言,人的問題不在於這些可見的外在表現,更在於其內在的人性與心靈,這就是為什麼通諭最後第六章要談及靈性(spirituality)之故。教宗方濟引用前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ct XVI)的話:「世界的外在沙漠不斷增大,因為[人的]內在沙漠已經變得如此巨大」並據此而說「因此之故,生態危機也是對[人的]深度內在皈依的一個召喚」,進而呼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當代人需要的是一個「生態的皈依」(ecological conversion, 217)。所謂「生態皈依」也就是在生態上的一個信仰轉變,因此,生態危機顯然要求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根本信仰。
        如果生態危機就道德危機,那麼道德危機其實源自於信仰危機;也就是說,宗教信仰危機才是當前生態危機的關鍵。對基督信仰而言,人類的道德問題出自於他的信仰問題,他的道德惡行出於他敗壞的信仰;亞當夏娃墮落正由於他們不信上主的話,也就是出在他們的信仰。就此而言,除非人有正確的信仰,否則人不可能解除當前人所造成的生態危機。

        8.現在,我們來到了整個生態問題也是人類一切問題的核心,那就是人的宗教信仰。雖然教宗的《願祢受讚頌》沒有特別強調基督信仰的獨特性與唯一性,也沒有批判其他宗教,反而強調各在地文化、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143-146),但承接《受造物頌》之信仰精神的通諭不應不突顯與承接聖方濟對耶穌基督與上主信仰的專一敬虔。對,對耶穌基督及其父上主的「敬虔」(pietas; piety)正是聖方濟信仰的核心特質。正如St. Bonaventure在其《聖方濟傳》中所說的:「透過這個敬虔,他在屬靈的愛裡被萬物所吸引,尤其被耶穌基督的寶血所救贖的靈魂所吸引」(1978:250);又說:「當他想到萬物的根源,他就更多充滿豐沛的敬虔,以兄弟姊妹之名呼叫受造物,無論多麼微小,因為他知道它們與他有相同的本源」(1978:254-255)。沒有這種對上帝敬虔的現代人不可能理解聖方濟對受造物之愛,但對耶穌基督及上主的敬虔卻是聖方濟愛受造物的整個秘密所在。
        我們必須說,從聖方濟的《受造物頌》更能清楚知道,現代生態危機的根源不是由於人們對自然生態的無知,更不是源自於基督信仰,而是出自於人的驕傲自大、不知感恩、不珍惜恩典、不尊重創造者的主權,而自視為存在之中心。不錯,生態危機來自人類中心主義,也就是,來自於不相信天地萬有為上主所創造,來自於不會頌讚天地萬有之創造者上主,來自於不會感謝天地萬有是人所領受的恩典,來自於不會稱天地萬有為弟兄姊妹,來自於自以為有能力徹底認識並理解天地萬有的高傲理性,來自於想要以自己的方式規定並對待天地萬有的獨斷意志,總之,來自於或隱或顯地自視為神的自我中心。
        無神論、唯物論或達爾文主義等現代文化都強化人類這個高傲的自我中心,而放任人無節制地進行生存鬥爭,因而彼此踐踏、傷害。今天以資本主義文化為代表的主流成功主義文化已滲透到所有人的靈魂深處,使得人們只在乎現世的勝利、高人一等的卓越能力、勝過別人的競爭力,建構種種競爭性制度而使人「系統性地」活在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文化中,人因而不只成了殘暴的野獸,更成了無靈魂的競爭機器。在這種文化下,凡無現實利益價值、無市場價格、無擊敗競爭者能力的人事物都被輕視與貶抑。人類的所有貧窮、困苦、病痛、無能的弱勢者如同無言無語的生態自然一樣被「有競爭力的強者」任意踐踏。
        很不幸,即便教會也參與在這種不敬虔的世俗文化中,而沒有站在貧困、弱小、卑微的一邊,反而遵循達爾文主義的優勝劣敗生存鬥爭原則;就算是教會學校也是以培養具有社會競爭力的強者而不是憐憫並幫助弱者的敬虔人為其辦學目標。基督教會最嚴厲的批判應指向自己而不是非基督徒,教宗方濟的這封通諭實應在此多加著墨,警戒基督徒不要落入自我中心之爭勝的不敬虔世俗文化中。

        9.對基督信仰而言,唯有相信耶穌基督及他所啟示的天地萬有的創造者與救贖者上主才是唯一正確的信仰,也只有這個信仰能讓我們清楚認識人、世界與上主,也唯有這個信仰能拯救我們脫離一切的罪惡、苦難與死亡。就此而言,只有基督信仰能清楚且徹底地洞穿與揭露人類的根本敗壞與世界的沈淪處境,因而只有基督信仰才能照見現代生態危機的根源並啟示其解決之道,而這正是《受造物頌》與《願祢受讚頌》兩位作者的信仰。
        就在這個意義上,任何一個效法聖方濟追隨耶穌基督的基督徒都要清楚自覺,世人不但不都會相信耶穌基督,更會起而攻之,與之為敵;而且若非有上帝的救恩,否則基督徒也無法改變人,更不能改變世界,因而不應妄想能解決包括生態危機在內的所有世界問題。相反地,基督徒要承認且相信,人改變不了世界,更拯救不了世界。因此,如果有生態危機,那麼基督徒要承認包括基督徒在內的所有人都解決不了這個危機。
        但正因承認人的徹底無能,基督徒卻反而因唯獨相信上主之故而更熱切地努力改變自我、人類與世界,而不在乎其成效。基督徒必須完全捨己而將一切交託給上主,如同被釘於十字架的聖子耶穌基督一樣完全地倒空自己(腓2:6-8),順服上主的最高主權與對萬有的安排,包括棄絕現有的天地而造新天新地。對,基督徒相信:若上主要毀滅世界,則無人能救世界;若上主要守護並拯救世界,則無人能毀滅世界。人非世界之主,因而世界既不會因人而毀滅,也不會因人而得救。這是天父世界,無人能左右世界的命運,但人卻必須為所行負責並付上當付的代價。
        因此,敬虔的基督徒必完全謙虛地順服上主對世界的帶領與安排,更與天主一起忍受這世界的悖逆、敗壞與邪惡,以致於與基督一同受苦(羅8:10; 3:10; 彼前4:13)、與一切哀傷的人同哀傷(羅12:15)、與一切受造物一同勞苦呻吟(羅8:22)。此外,也義無反顧地不斷宣揚福音真理、踐行上主的旨意、愛人並關心一切受造物。
        這是最謙卑、敬虔但卻又最強大的信仰,也就是最無我且能義無反顧地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地球——之生態自然的信仰。這信仰完全相信創造者與救贖者上主,完全相信祂愛且關顧著祂所造的世界,也完全相信祂最終將圓滿地實現祂的創造旨意,正如聖經所言:祂「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弗1:10)。





[1] 下文夾注單引阿拉數字,皆指《願祢受讚頌》通諭本文標示之段落數碼。
[2] 生態學(ecology)由「家」(eco-,源於希臘文oikos)與「學問」(-logy,源於希臘文logia)組成,因此,按字義,生態學是「家學」,也就是研究整個生物。




 © Ecology  Humanities  Thoughts. All Rights Reserved
  © 生態  人文  思想 版權所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