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當讚美誰? 觀紀錄片Home的觸怒性感想/柯志明教授

當讚美誰? 
觀紀錄片Home的觸怒性感想

柯志明


由空中攝影大師Yann Arthus-Bertrand執導的保護地球紀錄片Home,臺灣譯為《搶救家園計劃》(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2009)。我不是很喜歡這個翻譯,我還是覺得直接譯為《家》更好,因為的意義深遠。我已看了數遍,深愛這片子,並常為它宣傳。Yann Arthus-Bertrand從空中捕捉的一幕幕美麗地景實在令人陶醉神往,而人為的醜陋畫面也令人難忘,確實是「一部令人神魂顛倒的地球視覺刻畫」(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影片的副標題)。我相信,美麗能激發力量,醜陋可以引發反省。這應是這影片能帶來改變的力量所在。
為了讚賞這部用心製作的佳片,以及回應它的良善美意與對地球的愛,我想提出觀賞後的部分批判性感想,好「觸怒」人去深思地球作為「家」的意義。

1
這影片為了喚醒人類珍惜地球,片中對當代人類的許多對待自然的作為多所撻伐,但最終對人性仍是樂觀的,相信人類只要立即行動即可改變現有的環境危機。因此,憂慮與批判的後面其實是歌頌讚美,也就是同時對地球與人性的讚美,所以它的書的副標題是“a Hymn to Planet and Humanity”,「對地球與人性的一首讚美詩」。這種樂觀也許是為了激勵人們去改變現有的危機,為地球這個「家」找出一條能持續存在的出路。不過,這樂觀也是出於對人性的天真肯定,相信人終究有足夠的智慧與美德解決自己製造出來的麻煩。當然,樂觀也許是最好且唯一的選項,因為悲觀無濟於事,而樂觀至少還有一點希望。